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論文題目:以糞便潛血濃度導引精準大腸癌篩檢

英文論文題目:Precision Colorectal Cancer Fecal Immunological Test Screening With Fecal-Hemoglobin-Concentration–Guided Interscreening Intervals


研究亮點:嚴明芳教授及陳立昇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在JAMA Oncology 發表"以糞便潛血濃度引導精準大腸癌篩檢",這項研究以真實世界數據證明該生物標記可用性及可靠性,對癌症篩檢有重大影響。首先,對於使用糞便潛血濃度為低風險族群,可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出血和穿孔等不必要副作用,不僅降低篩檢成本,也減少了重複篩檢帶來心理壓力。其次,根據每個人糞便潛血濃度調整篩檢間隔,對於高危險族群除了可以減少間隔癌個案,亦可以更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研究成果為精準大腸癌篩檢帶來未來可行方向。

近幾十年來大腸癌防治不論在早期發現和治療都有顯著發展,尤其是糞便免疫化學法篩檢在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國目前所推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化學法篩檢,可以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34%,而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的效益達 40%,儘管篩檢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並降低死亡率,但個人化篩檢仍未受到全面重視。

嚴明芳教授及陳立昇教授研究團隊2024年5月在JAMA Oncology(Impact Factor: 28.4 R/O=4.6%) 發表"以糞便潛血濃度引導精準大腸癌篩檢",這項研究以真實世界數據證明糞便潛血濃度生物標記可用性及可靠性,對癌症篩檢有重大影響。這項研究針對台灣2004年至2014年間每兩年一次糞便免疫化學法篩檢計畫,超過350萬名年齡介於50至74歲參與者並經長期追蹤其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資訊,運用大數據相等效益設計比較分析技術發現,隨著糞便潛血濃度增加,參與者大腸腫瘤和大腸癌死亡風險也顯著上升。參與者依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分類為不同風險組別,並根據這些風險組別在維持與兩年一次篩檢相同的篩檢效益下,制定了相應的篩檢間隔建議。糞便潛血濃度較低則可以延長篩檢間隔,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出血和穿孔等不必要副作用,不僅降低篩檢成本,也減少了重複篩檢帶來心理壓力,而糞便潛血濃度較高者建議進行更頻繁篩檢,除了可以減少間隔癌個案,亦可以更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

這種個人化篩檢策略有效地減少了49%糞便免疫化學法檢測和28%大腸鏡檢查次數,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上提供絶佳建議。這樣的策略將有助於更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同時確保高風險人群能夠及時獲得必要的醫療檢查和治療。